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正文

刘继磊教授团队在材料领域顶级期刊《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发表综述论文

发布者:发布时间:2020-04-27浏览量: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以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化物为代表的电化学储能器件得到了广泛关注。目前,常用于提升电极材料储能性能的途径主要包括纳米材料的制备,或与导电材料的复合。但这两种方式均属“外在”途径,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天花板效应。近年来,一种“内在”方式,即通过在电极材料晶格中引入点缺陷(主要包括阳离子空位或阴离子空位)来提升其电化学储能性能,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人们对阴离子空位的产生及其对储能性能的影响已开展了较深入的研究,但关于阳离子空位的形成机制及其与储能性能的关系却知之甚少。因此,基于对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的阳离子空位的精准调控,来调节其电子/微观/相结构,无疑是进一步提升电极材料电化学储能特性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近日,我院刘继磊教授团队与德国赫姆霍兹研究所Stefano Passerini 教授合作,在《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IF=24.884)发表题为“The Role of Cation Vacancies in Electrode Materials for Enhanced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Synthesis, Advanced Characterization, and Fundamentals”的综述论文,系统介绍并详细评论了基于调控阳离子空位提升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电极材料储能性能的最新研究进展。

该论文从引入阳离子空位的主要途径出发(如异价阳(阴)离子掺杂、酸处理、选择性酸(碱)刻蚀、热处理以及等离子体刻蚀等),结合丰富的先进表征方法(基于同步辐射光源的XAFSX-ray Scattering and PDF Analysis,常规表征方法如ICP-AESRamanFTIRPLEPRXRFPAS)和理论结算模拟,深入探讨并系统总结了阳离子空位的形成机理及其对过渡金属氧化物/碳化物电化学特性影响机制。具体体现在(1)改变电子结构,提升电极材料的导电性和电荷转移能力;(2)降低电解质离子在电极材料中的扩散势垒,促进其在充放电过程中的嵌/脱行为;(3)提供额外活性吸附位点,增大可逆容量;(4)调控充放电过程,改变反应机制。

该工作阐明了阳离子空位调控电化学特性的作用机制,明确了先进原位表征技术对探索储能过程和机理的必要性,并展望了阳离子空位储能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1)基于先进表征手段,精准捕捉阳离子空位在电极材料中的整体分布特性及实现对其含量的精确测定;(2)基于原位光谱测试技术和理论计算,从微观//电子结构变化角度进一步阐明阳离子空位对储能特性的影响机制,构建清晰的阳离子空位与储能性能关系。(3)探索阳离子空位电极材料在极端工作下的稳定性;(4)在以上机理深入理解的基础上,基于阳离子空位的可控设计,进一步提升电极材料的电化学特性。

高鹏助理教授为论文的第一作者,德国赫姆霍兹研究所的陈桢博士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继磊教授为通讯作者。上述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湘高层次人才项目、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基金的资助。论文链接: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abs/10.1002/aenm.201903780

 

+1
0
该内容对我有帮助
更多